健康公平视角下的摊贩空间使用研究《2023中国健康城市科学学术年会》
刘冠良, 孙子文*2023-10-19

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健康城市议题中,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然而,促进健康公平的探讨较少涉及至非正式摊贩空间。本研究以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和北京良乡镇街道摊贩空间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不同类型摊贩空间中时空行为模式及影响空间公平使用的因素,并试图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本研究运用了混合研究法。通过时空行为地图,对两个场地中7种不同类型空间分别进行为期6天的定量数据采集,包括性别、4个年龄组、4个时段和69种行为活动。基于 GIS 平台对比分析不同场地的时空行为模式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结合半结构化访谈进一步探讨空间使用和健康行为的公平性。

结果表明:首先,非正式摊贩在空间使用中具有较强灵活性,但是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差异所带来的体力活动并不相同。依托便于移动设施售卖的摊贩多依据人流量较大范围改变摊位位置,具有较高的体力活动;借助卡车等大型工具的摊贩不会轻易改变摊位位置,但摊贩自身会依据阴影(树荫、建筑阴影)、光线(夜间照明)等因素小范围灵活使用空间,体力活动相对较低。其次,商贩与行人在年龄、性别层面均表现出不平衡的空间使用现象。中老年人活动范围更趋向于靠近场地边缘;女性更多出现在开敞空间或人流量较大的空间。这表明不同群体在选择活动空间时倾向不同。最后,不同时段的结果表明,一天中男性商贩出摊高峰期比女性早;周末的性别差异比工作日更为显著。这不仅揭示了摊贩空间使用存在时间上的不平等现象,也意味着时空行为差异除了受空间因素影响外,还与社会角色限制带来的空间权力不平衡有关。

本研究探讨了摊贩空间使用的时空不平等现象,表明了健康城市设计需要整合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分配,并针对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空间使用差异进行精细化设计。本研究为摊贩空间优化设计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所有群体创造更加人性化、多样化、包容性的健康城市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