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步行城市主义简介

4f04633f139b44c24491a7ba6c060b0.jpg

2016 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推出专刊,强调城市设计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其中一篇文章指出,体力活动的减少,特别是步行活动的降低,大幅提升了非传染性疾病患病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每年 500 多万人死亡。作为最常见的体力活动之一,步行具有促进公众健康、增强社会互动、提高土地价值和减少环境污染等多重益处。在中国的城市中,曾经自行车和行人盛行。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极为迅速,以汽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蔓延导致居民体力活动减少,造成多种负面影响。例如,我国肥胖症的患病率从 2000 年的 8.6% 上升到 2014 年的 12.9%。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提升我国居民的步行活动,促进公共健康,已成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城市广泛适用的可步行环境要素(如高密度人口、混合用地、高品质设计等),对提升我国居民步行时长无积极作用。这一发现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果相似。并且发现街道商贩与便利设施的作用相似,能提高混合用地,解决附近居民的日常需求,创造步行动机,增加体力活动。流动商贩与步行行为、街道环境、文化、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形成一种特定步行空间,即由商贩和行人共同/反复(Co-/Re-)生产的短暂步行空间(Transient Walkable Space)。这与现有城市步行性研究中静态建成环境和动态街道活动的二元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多年不断探索,本研究最终把实证研究和哲学理论融合,提出全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框架,通过街道商贩流动性的创新视角来探索特定步行空间。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相关成果